【理论探索】戴翔 张二震:以高水平开放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日化包装行业

【理论探索】戴翔 张二震:以高水平开放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 产品概述

  ,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摘要]百年变局下,受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叠加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与重构,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统筹开放和安全的题中之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维度,即受冲击时产业链供应链的扭曲程度以及冲击后的恢复程度和恢复速度。中国传统开放发展模式虽然有助于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新形势下却难以适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现实需求。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轻松又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换言之,高水平开放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在上述三个维度为表现的韧性得以同时提升。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以高水平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总体来看挑战和机遇并存。化解挑战,把握机遇,以高水平开放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亟待在扩大开放范围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在拓展开放领域中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固链”,在深化开放层次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而不“脱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也有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从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角度看,中美贸易摩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国际事件,不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而且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对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角度看,党的十九大根据我们国家国情的变化,作出新时代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显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无疑是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对此,已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包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就是“成长于全球化、壮大于全球化、协同于全球化、兴旺于全球化”(金碚,2021)。实际上,针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从诸如巩固优势产业领头羊、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战略部署时,特别强调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和及其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正是因为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才会有所谓的外部冲击,进而引发所谓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换言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是开放条件下才有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高水平开放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作用呢?需要指出的是,封闭经济条件下虽然不存在由于来自外部冲击而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但却会因此遭致巨大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开放条件下虽然可能会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但却能更加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效率原则。因此,为实现更高的效率而面临可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同样也是符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学基础原理的。正是基于这一意义,与“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的逻辑一致,开放条件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同样一定要通过开放来解决,即实施更高水平的开放。遗憾的是,目前虽然已有部分文献注意到乃至强调,要通过高水平开放,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刘志彪和凌永辉,2021;郭克莎和田潇潇,2021;韩保江和李志斌,2022;张其仔和许明,2022;盛朝迅,2022),但却鲜有文献对其作用原理和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鉴于此,本文力图对高水平开放缘何能够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问题,作一粗浅探讨。而“高水平开放缘何能够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这一总问题,实际上又蕴含着如下几个维度的核心问题:一是何谓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二是怎么回事传统的开放发展模式和既有的开放发展水平,难以实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目标?三是高水平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四是以高水平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五是以高水平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对策思路是什么?

  韧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silio”,被译为“回复到原始状态”,表示系统或个体在受到外来冲击或扰动后能否恢复回弹的能力(Holling,1973;Rose,2007)。随时代的不断演进,学术界对韧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韧性这一概念逐渐被应用到物理学、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当“韧性”一词被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后,不同细致划分领域、不同研究学者基于特定的研究对象或者自身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如在相对宏观的层面,谈及较多的是经济韧性和城市韧性,前者主要指经济系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李连刚 等,2019;魏丽莉和张晶,2021);后者主要指城市系统在应对外来冲击时反映出来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和学习能力(赵瑞东 等,2020;张明斗和冯晓青,2018)。在相对中观的产业层面,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产业集群韧性”“产业链韧性”等概念。所谓“产业集群韧性”,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主要指产业集群在受到外部冲击后,所具有的冲击吸收能力、冲击适应能力及恢复更新能力(俞国军 等,2020;王鹏和钟敏,2021)。关于“产业链韧性”的概念界定,多数学者觉得其是指产业链各环节在应对内外部风险与挑战时表现出的维持自身系统稳定、防止断裂和抗冲击的能力(段浩,2020)。也有研究认为,产业链韧性不仅体现在上述几个维度,还包括化危为机实现链条升级的能力(陈晓东 等,2022)。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角度看,这无疑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思想其实强调的主要是“危”中蕴含“机”的因素,已经超越了“危”带来冲击本身的讨论。因此,就经济学意义上的韧性而言,学术界其实更倾向于讨论外部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体对负面影响的自适应情况。

  物理学概念中的韧性,主要指物体受压轧、锤击、弯曲或拉引等力作用时,所呈现的抵抗能力,大体上分为脆性、延展性、挠性、弹性和柔性等,即物体在收到外部作用力冲击时遭遇的变形程度,以及当外力冲击消失后,物体能够恢复到原始状态的程度。从经典物理学关于韧性的内涵界定出发,基于现有相关研究并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我们大家都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可以定义为产业链供应链在遭受外部冲击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具体而言,产业链供应链在遭受诸如来自国际市场需求波动、供给变化、贸易摩擦、疫情传播乃至局部战争等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外部扰动时,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保持链条稳定和畅通的程度、防止断裂的能力,以及在遭受某些特定的程度受损后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与较为普遍的观点和理解保持逻辑一致性,此处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界定不涉及所谓“化危为机”实现链条升级的能力。显然,基于上述内涵界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越好,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在遭遇外部冲击时,不论这种外部冲击是经济性因素,如供给和需求等层面因素的变化,还是非经济性因素,如自然灾害、突发大面积疫情或者地理政治学格局变化等,产业链供应链受损的程度恢复性越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也就越高。进一步地,受到外部冲击后,通常而言,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会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损伤,或者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某一或某些环节会发生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梗阻和不畅,我们大家可以将之称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扭曲或者变形程度,或者称之为抗压度;另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遭致扭曲或者变形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和适应,能够恢复到原始状态的程度,这其中又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即速度和程度。因此,更细致地理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问题,其实应该包括三个维度,即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外部冲击后,呈现的扭曲程度、恢复程度以及恢复速度。

  这一维度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为容易理解。在受到同等的外力冲击下,如果物体或材料的扭曲程度或者说变形程度越小,通常意味着物体或材料的韧性越强。反之,如果在同等的外力冲击下,物体或材料的扭曲程度或者说变形程度越大,通常意味着物体或材料的韧性越差。遵从同样的逻辑,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问题一样能置于外部冲击下有几率发生的扭曲程度和变形程度进行考察。在同样的外部冲击下,如果产业链供应链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发生的梗阻现象越严重,甚至发生了断裂,那么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相对较差;反之,如果因此发生的梗阻现象越轻,那么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相对来说比较强。从这一角度对现实情况做观察,容易发现,不同产业链供应链在不同的外生冲击下,其韧性确实会有明显的差异性。如在世纪疫情的冲击下,服务业尤其是消费型服务业受到的冲击程度相比来说较高,表现出相比来说较高的脆弱性;而制造业尤其包括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所受冲击程度相比来说较低,表现出相对来说比较强的韧性。与之不同的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货物贸易出现了所谓“大崩溃”现象,与之相比,服务贸易虽然也呈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下滑,但并没有到崩溃的程度(Baldwin,2009;王孝松 等,2014)。

  仅仅从外力冲击导致的扭曲程度或者说变形程度角度观察,并不能客观、完整地反映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俗话所说的“刚则易折”和“绕指柔”,其实反映的就是两种不同特性的韧性问题。越具刚性的材料和物体,虽然在抵御外力冲击从而发生扭曲和变形方面有优势,但是其却有“脆弱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一旦遭遇了不可承受的外力冲击,其会发生折断或者断裂,并且在外力消失后也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与之不同的是,具有“绕指柔”特性的物体或材料,虽然在遭遇外力冲击时极易发生扭曲和变形,但却不容易发生折断或者断裂,并且在外力冲击消失后,更容易恢复到原始状态。对于后者而言,这显然也是一种韧性表现。上述例子虽然是一个较为极端的情况,但却能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即恢复性或者说恢复程度,同样应该成为测度韧性的另一重要维度。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同样遵循上述原理,换言之,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产业链供应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恢复程度,理应成为衡量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另一重要指标。与外部冲击发生前的原始状态相比,冲击后恢复的程度越高,或者说越是接近原始状况乃至超出原始状况的程度越高,说明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越强,反之则说明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相对较差。

  恢复的程度固然能够反映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但是对于同等恢复程度的不同产业链供应链而言,其韧性可能任旧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在恢复的过程中,不同产业链供应链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不同。正如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可流动生产要素和不可流动生产要素一样,其区别实际上主要在于给予的时间差异,因为只要给予的时间足够长,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流动的,因此,所谓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只是短期而言。也能说,所谓长期和短期的划分,实际上主要基于生产要素实现跨部门流动所需要的时间而定。从这一意义上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在外部冲击下表现出的韧性,显然不能仅仅从恢复程度层面进行观察,因为只要给予的时间足够长,排除一般的经济规律作用和产业体系变迁因素外,几乎所有产业链供应链同样也能够恢复到原始状态甚至好于原始状态。重点是,实现同样的恢复程度,不同产业链供应链所需要的时间几何?或者,在同样的时间范围内,不同产业链供应链所能实现的恢复程度有何差异?即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外部冲击后的恢复速度问题。显然可以认为,恢复的速度越快,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就越强,反之则可以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相对较差。就如同不同体质的人患了相同的感冒一样,体质好的可能只需要三五天即可完全康复,而体质相对较差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一周乃至更长时间。

  可见,理解和分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并不可一概而论或者泛泛而谈,不同的外部冲击、不同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向差异,其韧性的具体表现可能不完全一样。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必须把握住上述三维向度,即受冲击时的产业链供应链扭曲程度、冲击后的恢复程度以及恢复速度。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上述三维向度的准确把握,是我们进一步分析高水平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前提、基础和逻辑起点。

  【理论探索】张进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及纾困对策